孩子玩甚麼玩具,會否影響他們長大後的思維與學習能力?
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最近發布一項橫跨七年的研究,追蹤超過二百名本地兒童,發現童年時期的性別化遊戲體驗,與日後的空間技能及 STEM(科學、科技、工程及數學)潛能存在明顯關聯。

七年追蹤 從幼稚園到青春期
這項名為「Toys Are Us 玩具造就你」的研究,由中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(影響與拓展)、性別研究課程副教授及課程主任、心理學系副教授(禮任)黃泓教授帶領。研究團隊於 2014 年至 2015 年間,先為 644 名 5 至 6 歲兒童進行第一階段測試,七年後再追蹤其中 210 名受訪者。
研究以交叉滯後模型分析遊戲偏好與空間技能的互動關係,並控制社經背景、年齡及性別等因素。黃教授表示,這類長期縱向研究在香港極為罕見,結果更具前瞻性與代表性。
男孩典型玩具 與空間技能表現相關
研究將十五種常見玩具劃分為「男孩典型」、「女孩典型」與「中性」三類。結果顯示,不論性別,經常玩「男孩典型玩具」的兒童,其心像轉換能力與空間思維表現均較佳。
這些玩具多涉及建構、旋轉、組合等元素,如積木、模型、砌圖等,有助訓練方向感與邏輯推理。黃泓教授指出:「這些早期遊戲經驗,能預測孩子在數學、幾何及工程思維上的長期表現,甚至影響其未來在 STEM 領域的學習與職涯選擇。」
玩具設計藏性別訊息 影響潛移默化
研究亦指出,玩具設計與市場推廣常帶有性別標籤。從顏色、標語到模特兒選擇,都可能在無形中塑造兒童對性別角色與能力的想像。
研究團隊建議,家長與教育者應鼓勵孩子跨性別玩樂,避免將玩具分為「男孩玩具」與「女孩玩具」。
同時,玩具品牌亦應提升性別敏感度,重新審視產品包裝及廣告訊息中潛藏的刻板印象。
專家建議:從遊戲中啟發空間語言
除了玩具類型,黃泓教授亦建議家長可在日常遊戲中加入更多「空間語言」,例如「左邊」、「上面」、「靠近」、「更大」等詞彙,幫助孩子在玩樂中建立方向感與結構概念。
她表示:「當我們與孩子一起玩砌圖、摺紙或模型時,其實就是在培養他們的空間認知與邏輯思維。家長只要用心觀察和引導,就能從遊戲中發掘學習契機。」
性別化遊戲差距或影響學習機會
黃泓教授補充,國際研究亦顯示,男性在空間思維與心理旋轉測試中普遍表現較佳,而這與他們從小接觸的遊戲內容不無關係。她指出:「如果社會能為女孩創造更多探索與建構類的遊戲機會,未來在 STEM 領域的性別差距或有機會縮窄。」